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運動專欄--棒球篇



運動專欄-台灣體育人物風雲榜-棒球篇
吃飽看棒球  棒球,一直是在台灣相當熱門的一項運動,職棒賽事在台灣也有相當長遠的發展歷史,而棒球也是讓臺灣名字享譽國際的運動之一。台灣的棒球最早發展自日治時期。早在1876年,日本平岡熙將棒球運動從美國帶進日本,當時還叫「baseball」,直到1895年中馬庚首創「野球」這個名詞取代「baseball」,進而延用至今。該年也稱為「野球元年」。很巧的是,這一年剛好也是日本統治台灣的第一年,因此棒球也就這樣跟著日本的腳步踏進台灣,而二次大戰結束,日本離開台灣,棒球的種子卻留在台灣繼續發芽、茁壯。
  二次戰後,台灣棒球的發展依然熱絡。「呷飽看野球」(台語「吃飽看棒球」的意思)是當時家家戶戶都可見到的活動。這個時期也有相當多的棒球比賽,如全國運動會、省運棒球賽、台北市市長杯軟式棒球賽、台北市銀行公會棒球賽、全省「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全省「協會杯」及「金像獎杯」棒球賽、全省「主席杯」棒球賽等等…。不過這個時期的球隊都是以各公、民營機構組隊參與的業餘棒球運動為主流,球員也都是各機構對棒球有興趣的員工所組成。如石炭隊、台電隊、合庫棒球隊、糖廠棒球隊、鐵路局棒球隊等等。


運動專欄-台灣體育人物風雲榜-棒球篇
台灣開始出現三級棒球  1960年,台灣開始出現三級棒球(即少棒、青少棒、青棒)。在台灣掀起一股炫風的紅葉少棒隊跟金龍少棒隊,也是在這個時期。此時棒球隊台灣人來說,不止是一種運動,更是被當成民族力量的展現。其後,到1996年間,臺灣的少棒、青少棒、青棒一共拿了16~17次世界第一,也為未來臺灣的棒球實力奠下穩定的基礎。後來的成棒跟職棒,也陸陸續續創造出不少棒球好手,李居明、呂明賜、趙士強、陳義信、黃平洋、洪一中、鄭百勝。今天介紹的這一位,是綽號「猴子」的旅日好手─姜建銘。
  姜建銘就讀新北市三重區傳統的棒球學校興穀國小。國中畢業時許多隊友同批的青少棒國手都被網羅進了穀保家商青棒隊,但當時穀保家商不願意收下當時身高僅160公分,體型不佳,守備位置不明確的姜建銘,但當時已畢業,而青棒招考也都結束了,著急的姜建銘只好尋找其他青棒球隊尋求機會,最後被當時實力並不佳的強恕中學看上,後來也改練投手。2003年第八屆金龍旗青棒賽時,姜建民創造了一個「神蹟」,他在強恕中學出賽的五場比賽中,除第一場面對實力較弱的景文高中沒有出賽以外,以連續四場完投勝的表現,幫助球隊拿下末代金龍旗的冠軍。本人更獲得最有價值球員、勝投王,並創下最多投球局數36局、連兩天完封勝紀錄。而若往回追溯一個月,即可發現他在全國高中棒球聯賽投出五場完投比賽,並且另有一場後援上場。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一個青棒投手竟然投了89局!這真是前所未有的一件事,也因此他多了一個叫「鐵人」的綽號。


運動專欄-台灣體育人物風雲榜-棒球篇
無四死球完投完封勝  不過從從高中棒球聯賽、金龍旗青棒賽到王貞治杯青棒賽的操勞,導致姜建銘的表現開始下滑。在同年八月,亞洲青棒錦標賽中,因為跑壘不慎導致左腳踝受傷。不過也因為這個傷勢,讓他可以獲得休息的空間,可說是塞翁失馬。後來2005年06月28日與日本職棒讀賣巨人隊以簽約金8000萬、年薪1000萬日圓簽下合約,而背號則沿用當時同效力巨人隊的「亞洲巨砲」呂明賜所使用的97號,於7月前往日本發展。2006年8月22日的初次登板對戰橫濱隊,7局好投拿下生涯首勝,同時也創下台灣球員在日本職棒最年輕的勝投紀錄。更在9月3日對戰中日龍隊投出「無四死球完投完封勝」打響名號。後來對上養樂多隊更拿下三連勝。季末時,獲得監督原辰德的肯定,將其背號改成17號,這個17號含有王牌的意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姜建民的表現所給予的肯定。
  2007年,姜建銘穿著17號背號出戰,更在開幕戰擔任先發的工作,可惜,在這之後便開始走下坡,球速也不如以往,有說法或許跟呂明賜一樣姿勢被改造過的關係。後來回到臺灣加入興農牛,但肩傷一直難以好轉,2010年後淡出職棒。
  運動員往往因為傷勢影響職業生涯的起落,但是姜建銘的生涯仍創造不少紀錄,至今仍讓球迷們津津樂道。台灣有如此深厚的棒球環境基礎跟人才,也希望台灣的棒球能夠再更上一層樓,培育出更多的好手與傳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